1.老年才鍛煉也為時不晚
有的老年人認為“人老再鍛煉,為時已晚”,這種看法是錯誤的。法國科學家巴里曾讓平均年齡為70歲的老人,用功率自行車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鍛煉,每周三次;三個月后進行生理功能測定,結果表明老人在心率、收縮壓、血乳酸及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改善。英國科學家佛蘭斯曾對112名平均年齡為69.5歲的男性老人進行運動實驗觀察,每周運動三次,每次一小時,運動項目有體操、步行、游泳等;鍛煉42周后,這些老人氧脈搏(最大吸氧量/心率)有29.4%的人得到提高,肺通氣量有35.2%的人獲得增強,此外老人的血脂、血糖、血壓、關節活動度等都得到有意義的改善。
科學研究的成果已經證實:盡管老年人的身體結構與功能會產生一系列老化及退行性變化,但是仍然存在著提高和改善的可能性,科學適量運動,使機體承受一定的體力負荷,可使老人對負荷的適應性增強;即使高齡老人仍能使機體生理功能得到增強和改善。因此,一些以前缺乏鍛煉習慣的老人,如今“邁步從頭越”也為時不晚。
2.老人運動鍛煉的原則
老年人運動鍛煉要記住“循序漸進、持之以恒、因人而異”的三項原則。運動鍛煉切不可急于求成,應有目的、有計劃、有步驟地進行科學運動,才能取得滿意效果。鍛煉的動作應由易到難、由簡到繁、由慢到快;鍛煉時間由短逐漸延長。一般情況下,老人應每天堅持鍛煉,至少每周不少于三次,每次20~30分鐘,持之以恒,養成按時鍛煉的良好習慣。還要注意因每個老人的具體情況不同,不能千篇一律或互相攀比,應從安全出發,因人而異。
3.老人運動鍛煉的注意事項
(1)鼓勵老人多參加活動,如晨間散步、打太極拳、做廣播體操、練氣功等,但長距離的慢跑,以及競爭性、運動量大的體育活動應該避免。
(2)70歲以上的老人,即使身體健康也應逐步減少運動量。
(3)老人在體育活動前,應先做準備運動。在鍛煉中可運動數分鐘后,休息數分鐘,間歇進行鍛煉較為安全、省力。運動后,應做放松活動,然后再休息。老人在活動時,心率不超過110次/分,有鍛煉素質的老人亦不超過120次/分為好。老人在運動后5分鐘左右脈搏應恢復到運動前水平,如不能恢復說明運動量過大,應適當調整。運動中老人呼吸不宜超過24次/分。
(4)老人在活動時,如出現頭暈、眼花、心悸、氣急、心絞痛等,應立即中止活動。
(5)老年人在運動后半小時,才可洗溫水澡,洗澡水不宜太熱。
(6)至少在活動后一小時,才可進餐。
(7)飯后百步走,對大多數患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,是不恰當的。
(8)由于老年人感覺較遲鈍、行動緩慢,活動場地應選擇在庭院、公園或平整的場地進行。避免在人多擁擠的地方,或在馬路邊上鍛煉,以防止跌倒或車禍。老人應避免在晚間、照明不好或氣候變化劇烈的情況下進行鍛煉。
(9)老人鍛煉時著裝要舒適、輕便,有利肢體活動即可。冬季應備一件大衣,鍛煉時脫下,練后穿上,避免受涼感冒。
來源:人民衛生出版社《居家康復 輕松養老》
作者:嚴忠浩
ISBN:978-7-117-24360-5